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為主要特征的“蘇南模式”曾經聞名全國。到上世紀90年代,蘇南鄉鎮企業紛紛改製,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進入調整期,很多村的集體經濟一度變得薄弱。但最近記者調查後發現,蘇南農村集體經濟已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。
  資產租賃型:收益持久而穩定
  “去年,我鎮提出村級可用財力連續3年增幅不低於25%的發展目標,目前來看,可以提前完成任務。”張家港市大新鎮陸忠理扳著指頭給記者報出一組數字:2012年,全鎮10個行政村村均可用財力220萬元,2013年提升到284萬元,今年的增幅更大,這主要得益於集體資產租賃業的快速推進。
  2010年,大新鎮10個行政村每個村出資100萬元,聯合成立了新聯村鎮建設投資有限公司,參與新鎮區商業開發和三產服務業,通過建造標準商務樓宇、沿街門面、農貿市場等,採用市場手段,通過招商拍租,實現收益共享。目前,投資2000萬元的新鎮區農貿市場已竣工,部分門面房已公開拍賣。
  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小留村走的也是發展集體資產整合租賃的路子。該村先後籌措6000多萬元,建成約1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,全部出租給企業,每年收入達750萬元。眾多小型企業規模較小、用電量不大,自己安裝變壓器成本高且電量浪費過多,只能到大企業搭電生產。該村立即投入600多萬元購置15台變壓器,為80多家企業提供供電服務,賺取電差價和設施服務費。2013年,小留村村集體總收入達1200萬元。
  [專家點評] 省委農工辦主任諸紀錄說,傳統的農村集體經濟,由鄉鎮和行政村直接投資辦廠,直接參与經營管理,村集體組織實際上變成無限責任公司,經營風險大,收益不確定。近年來,蘇南農村新集體經濟普遍的做法是興建標準化廠房、打工樓、商業用房等物業用於出租,經營風險小,收益持久而穩定。以蘇州市為例,2013年全市村集體收入中69%來自資產租賃收入。
  企業股份型:群眾得實惠更多、更直接
  “過去是一家子擠在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,現在住上了別墅,樓上樓下加起來有300多平方米!”江陰市長江村村委會副主任俞春飛說,他家三口人都是村裡新長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,除了工資收入,還有每年增長10%的股份分紅。
  幾年前,長江村實行股份制改革,村民首先可以土地入股(被稱為綠卡股權證),每人平均分得股金1萬元,年終可領取土地分紅1000元;其次是資產股份(被稱為紅卡股權證),全村108個大股東、2850名小股東,在股份公司中都擁有股份,人均股本金4萬元。按照俞春飛的計算,一年下來每戶村民僅分紅至少有幾萬元。
  [專家點評] 省農委副主任祝保平說,傳統的村集體經濟組織,從村辦企業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等資金,主要用於村級行政開支、福利支出,農民直接分享的經濟收益並不多。這幾年,蘇南農村大多進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,通過清產核資、股權界定、股份量化,將集體經營性凈資產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,明確了農村集體資產權屬關係,改變了過去“人人有份、人人沒份”的狀況。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分配,實行按股分紅和福利分配相結合,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收益狀況與成員的利益聯繫更加緊密,農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更多、更直接,這不僅對農民增收作用很大,對壯大集體經濟也功莫大焉。“據我所知,去年長江村村集體收入超1億元,張家港市永聯村集體收入1.25億元,常熟市夢蘭村擁有夢蘭集團30%的股份,去年獲得分紅2000萬元。”
  農業發展型:新路拓寬農業新功能
  豬糞、羊糞作為農田有機肥,降低農藥使用量;農作物秸稈粉碎後成了羊的飼料,節約成本保護環境;合作農場里還利用太陽能誘蟲燈誘捕害蟲,害蟲收集後加工成高蛋白飼料喂給雞鴨魚吃……太倉市城廂鎮東林村的生態循環農業,每個季節都吸引大批城裡人來此觀光。下轉7版
  上接1版去年,東林村村級收入達1748萬元,其中農業總收入占比近一半,以合作農場為載體的現代農業成為東林村富民強村的重要動力源。
  東林村黨委副書記毛偉新告訴記者,東林村原本耕地就不多,民宅多散落田間。前兩年,村裡對土地重新進行規劃,村民全部搬進農民新型社區,加上宅基地復耕的400畝耕地,全村共1800畝土地經過集中整治,形成了格田成方、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,為規模經營和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基礎。村裡成立了太倉市首家合作農場,採用“大承包、小包乾”經營機制,聘請種田能手任分場場長,包乾管理費用,對農場雇工——“職業農民”按月考核打分發工資。村裡還與科研院所合作,引進富硒水稻種植技術,富硒大米賣到8至15元一斤還供不應求。
  [專家點評] 省委農工辦綜合處調研員楊國嶸說,不少人認為,搞農業難以壯大集體經濟,這是一個認識誤區。東林村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壯大了集體經濟,讓那些感嘆城市化推進不到自己村的村幹部看到,只要肯動腦筋、不斷拓寬農業新的功能,一樣能夠走出一條新路。除了發展現代農業,蘇南不少村千方百計籌措資金,建設融觀光、休閑、娛樂於一體的農家樂生態旅游項目,同樣使集體經濟煥發了生機。
  聯合發展型:
  集體資產經營空間廣闊
  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大謝標準廠房建設將於9月中旬全面完工,這是該鎮鎮級統籌平臺建設的第一個項目。“去年6月,盛澤鎮35個行政村各投資100萬元入股,鎮上配套投入500萬元,註冊成立盛澤城鄉投資發展有限公司,把優質資源、項目引進公司,通過建造標準廠房、商業店面、倉儲、集宿樓宇等項目來壯大村級經濟。”盛澤鎮農村工作局局長吳偉紅告訴記者,大謝標準廠房建築面積1.3萬平方米,總投資3000萬元,全年收益預計可達600萬元。在建的還有一個倉儲項目,全年收益預計可達700萬元。按一村一股來算,今年每村能分到20萬元左右的資金。爭取3年時間內,公司收益達到3000萬元左右,實現村均分紅80萬元。
  今年上半年,吳江區已完成6個鎮級統籌發展平臺的建設,其中3個平臺的6個項目實現開工建設,規劃建築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,計劃投資額近1億元。
  [專家點評] 省委農工辦主任諸紀錄說,鎮級統籌發展平臺的特別之處在於,打破各村各自為戰、零散低效的格局,加快村級經濟抱團聯合發展步伐,使村級經濟變身為企業化發展的聯盟經濟,為集體資產經營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。這種發展平臺具有產權清晰、收入穩定、分配合理、民主管理的鮮明特征,體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風貌。
  本報記者 朱新法  (原標題:蘇南農村:集體經濟重新迸發活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hyxxm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